〔第二次予選以後〕



千秋在第二次予選以後回酒店休息,響起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後段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4th movement)。這是一段大調的樂段,予人希望之感。
這首歌在連續劇中用於第八集RS樂團初次演奏,象徵千秋從絕望走進希望。在交響中,在響起這首和 貝七後,劇情通常會進入下一階段。但穎覺得他們的分別在於,貝七多半是要開展新的一頁;而這首,尤其用第四樂章時,是一種昇華了的感覺。第一樂章一開始便 是沉重的小調,重覆的定音鼓像是要把人帶進地獄深淵。經過幾個樂章的掙扎後,來到第四樂章後段,已經開始看見曙光。

對千秋而言,這時他剛剛完成了第二次予選的比賽(那個變態的比賽)。掙扎著來歐洲,掙扎著參加比賽。為的,是希望找回恩師,及實現從小當指揮的夢想。來到這一步,比賽已經轉入直路了,他開始看見夢想成真的曙光。



這一刻,我想他也很希望對他最重要的女人來支持他吧。

看過連續劇的大家,應該會記得布拉拇斯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創作。作曲家早在他廿多歲便開始起草寫第一交響曲,然而,這曲一直到他43歲(1876)才能完成。這首交響曲和貝多芬的風格很像,甚至有指揮家形容這是貝多芬第十交響曲。作曲家自己也曾說過,此曲第四樂章中的弦樂旋律(應是這兒出現的那段)受貝多芬第九《合唱》影響。然而,樂曲的表達力和配器組織,則完全是布拉姆斯的聲音。穎想,這是在貝多芬傳統上的一種演變或昇華吧。(沒有說誰比較好啦)

穎手頭上有兩個布拉拇斯第一交響曲的版本(汗)。拜早前往信和十樓二手CD店敗家得多所賜,其中一個,是卡拉揚先生和柏林愛樂的四首布拉拇斯交響曲錄音,樂曲解說中居然有這麼一頁:



解說文字可能太小了,那穎再打一次英文的
Musical birthday card sent by Brahms to Clara Schumann from Switzerland in September 1868 containing the horn melody heard in the finale of the First Symphony.
而卡上的字英譯是"High on the mountain, down in the valley, I send you a thousandfold greeting"

這張由Brahms給Clara生日卡上的旋律其實就是第四樂章由圖號奏出的主題(有錄音的話大約在兩分半鐘多一點),樂曲經歷了一段較激烈和不確定後,響起一段平和的音樂過渡。

我想在這兒有必要解釋一下作曲家和Clara的關係。她是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妻子,是十九世紀後期很出名的女鋼琴家,也是一位作曲家。布拉姆斯在二十歲時認識舒曼夫婦,Clara比Brahms大十四年,他們後來成為一生的好朋友。在Robert有精神病,Clara要外出表演時,布拉姆斯甚至會幫忙照顧小孩。後來舒曼在波恩附近的療養院投下萊茵河自盡,布拉姆斯成為了一家之主,然而,他終生也沒有結婚。愛情,從來不一定要佔有。

那段平和的音樂過渡,在音樂中像是掙扎中的一道光芒(詳細的留待千秋最後指揮這首再說吧),是作曲家給Clara的祝福。

題外話,這是去年穎和朋友自個兒去的舒曼故居,他在波恩最後幾年療養的地方: 

 

地下是圖書館,第二層的房間放了舒曼用的鋼琴,還有一些Clara與Robert的掃描、與別人往來信件,紀念他們而出版的錢和郵票。

  
也有布拉姆斯的東西在呢



〔野田和女王的吻XDD〕

粉紅色的莫扎特時間(笑)。

莫扎特是古典樂派代表作曲家之一,作品清晰、平衡、穿透力強。詳細也留給第二夜野田的莫扎特古堡之旅再細說。

神童莫扎特五歲會作曲,一生作品有六百多首,而且包含不同樂種(可惜三十五歲史了)。這首是他的嬉遊曲(W.A.Mozart - Divertimento in D major, K.136),寫於1772年(即十六歲寫)。嬉遊曲是一種室樂樂種,多半是比較輕鬆一點的作品。這首作品很有莫扎特的特色,像那些底層的重覆音伴奏,旋律中那些倚音裝飾音,還有整齊規整的樂句。




兩個花痴爭相對相片獻吻(要吻就吻真人嘛XDD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